(资料图)
“大雨不内涝,小雨不湿鞋”“出门见绿、移步见景、小行见园”……在“建设海绵城市”的大考上,新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近年来,新沂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聚焦缓解城市内涝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的新思路,规划建设了海绵项目多达170个,占建成区面积33.6%以上。凝心聚力谱写从“一城尘土半城灰”到 “一城绿茵半城湖”的蜕变新篇章。
四月的沭河之晨景观公园绿草如茵,树木林立,穿梭在花与绿交织的“林荫隧道”,宛如一幅人在景中走,景在画中游的春日盛景。曾几何时,这里垃圾遍地、河水污浊,如今却已变为市民娱乐休闲的生态步道。
市民陆女士边走边说:“以前,这面都是河岸,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小路,特别是下过雨都不敢带孩子去户外玩,到处都是积水、烂泥,现在根本不用担心了,大雨过后,路面没有积水,这面的环境和空气都特别好。”
沭河之晨景观公园是新沂建设的第一个海绵公园,也是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片区之一。2019年,新沂市在公园提升工程中引入“海绵城市”建设理念,通过透水混凝土、植草沟、雨水花园等海绵措施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,避免城市内涝,增强城市韧性。更重要的是,公园改造提升后,对于保护和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,增强城市绿地生态功能,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和区域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无独有偶。“海绵城市”理念不仅用于生态岸线河堤,还“搬进”了社区和学校。走进市第一中学,一个个绿地小园林镶嵌其中,园内水草丰茂、鲜花绽放,一条小河碧波荡漾。在一中海绵校园建设工作中,市住建局特别注重绿化、美化与公共建筑类海绵化改造相融合,不仅对道路的雨水径流做了认真分析,还对每一个区域雨水径流的收集都做了精心设计。
新沂市海绵办主任张炜说:“一中海绵校园改造工程,充分利用雨水花园、植草沟、透水铺装、透水模块等海绵技术,让水绿景观和‘毛细’雨水收集管网紧密结合,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内涝和生态功能缺失的问题,进一步保障校园排水防涝安全、提升校园水生态环境质量!”
如何能建设一条能“呼吸”、会“喝水”的道路?近年来,新沂市因地制宜,在海绵城市建设中,聚焦缓解城市内涝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的新思路,将“源头削减、过程控制、末端治理”的“海绵+”理念根植于城市建设各方面,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建成了10公里城市水环、15公里泛水环和若干个微水环,将水体连点成线、连线成环、连环成网。同时,依托学校、小区等海绵改造项目,重点打造“一栏一馆一学校”的海绵城市建设科普观光带,通过小区雨污分流、雨水花园、透水铺装、阳台落水管改造等技术措施,强化雨水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从源头避免生活污水经市政雨水管网直排入河,减少雨水径流污染。目前,完成了居住小区、单位庭院、市政道路等多类型“海绵城市”样板项目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标准和建设经验。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吐纳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与韧性。
“今年新沂计划安排项目15个,其中续建2项、新建13项,争取实现占比建成区面积33.6%以上。到2030年,主城区80%以上面积达到“海绵城市”建设要求,进一步促进我们的城市品质内涵的提升,这样才能真正经得起暴雨洪水的侵袭,让我们的城市更生态更宜居。”市海绵办主任张炜接着说。
海绵道路、海绵学校、海绵小区,经过探索与实践,一个个海绵项目让新沂日益实现城市与自然的互融。从试点示范到全域系统化推进,新沂按照“源头减排、过程控制、系统治理”的思路进行系统谋划,稳步有序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,城市内涝缓解、水环境改善、水资源综合利用、水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已逐步实现。
(来源:新沂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/俞思琼)
标签: